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,使人无不平之叹; 身后的惠泽要流得长,使人有不匮之思。
【一语】
生时少些敌人,死后多些友人。
【原文】
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,使人无不平之叹;
身后的惠泽要流得长,使人有不匮之思。
【注释】
①田地:耕种用的土地,这里引申为心田,心胸。
②身后:死后。
③匮:缺乏、穷尽。
【译文】
做人要心胸开阔,与人为善,才不会招来别人的怨恨;死后留下
的福泽,要能够流传长久,才会赢得后人无穷的怀念。
【评析】
人生在世,心胸应该宽厚些,这样才能使他人没有不平的感叹;死后留给后人的恩惠要能享用得长
久,这样才能让别人一直想念。
佛教把人生分为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因此,“面前”即“现在”,田地也就是佛教所说的“心地”,即是指人
的心是能生长出各种烦恼的土地。人生在世,如幻如梦,如白驹过隙,如过眼烟云。那么,人生在世究竟
该怎样为人处世呢?这从古至今就是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。
究竟是“争一世而不争一时”,还是“争一时也要争千秋”,是只顾个人私利不管他人“瓦上霜”、损人利
己,还是为社会、为人类做有益的事,做些贡献?这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较量。一个心胸狭窄的人,如
果凡事斤斤计较,必然会招致他人的不满。所以不如宽以待人,善以待人,无论善人、恶人、贤者、愚
者,或老或幼,或亲或疏,都无差别地对待,尽量包容,多做好事,遗爱人间,这样才会被后人怀念,即
所谓的“人死留名,豹死留皮”。而恩泽要惠泽长远,就应该多做著书立说、修桥筑路之类能长久在人心和
社会上留存的善举。只有为别人多想,心无私念,眼界才能开阔,胸怀才能宽厚。
【嚼嚼】
我们俯瞰两只蚂蚁争夺零星半点食物时,觉得可笑;我们看两只
蜗牛为了一处休息地拼命打架时更会笑其幼稚。我们的造物主看我们
抢夺功名利禄如狗抢骨头时的感受,也相当于我们看蚂蚁、蜗牛时的
感觉。其实无论你多么能争善斗、斤斤计较,你都会死去。与其生前
死后被人怨恨、厌恶,不如少点斤斤计较,生时少点敌人,死后多些
友人。